【资料图】
在近日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传来好消息,丁蜀镇“莲花荡”有机大米再获“金奖”。据了解,这也是“莲花荡”有机大米连续四届获国家有机食品“金奖”。眼下,一粒好米道出的不仅是别具一格的农业种植“密码”,更透露着莲花荡十多年的生态坚守。
莲花荡位于丁蜀镇4条省级入湖河道之一乌溪港的上游。“环境脏乱不堪、猪舍连片”,这是莲花荡最初的状态。2011年起,丁蜀镇对莲花荡区域实施环境整治,整治范围包括三洞桥村、定溪村等区域范围50平方公里,先后开展畜禽养殖整治、围网养殖拆除及渔船集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小流域整治等5大专项工程。原莲花荡核心区域的千亩农田经流转后,便打造成了生态农场。
久久为功,带来生态蝶变。多轮的环境整治破解了莲花荡入湖河道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乌溪港入湖河道水质从2010年的劣V类跃升至2020年的Ⅲ类,并保持长期稳定。丁蜀镇还将莲花荡农场打造成为国家农业部的尾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工程示范点,省环保厅的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展示样板,省住建厅的人居环境范例奖。通过10多年努力,以莲花荡小流域为抓手,丁蜀镇已总投资2.5个亿,把莲花荡打造成生态引领示范区。
一方好水滋养着一方沃土,有了坚实的生态基底,莲花荡在绿色发展上愈加自信。尊崇自然,莲花荡大米讲述着一则绿色生态循环的生动故事。省农科院提供良种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全程技术指导,从耕地、育苗、插秧、除虫、除草,一直到收割,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严格按照有机大米的生产标准,确保莲花荡有机大米绿色、健康、安全。不仅如此,农场还采用稻鸭混养模式,在田边搭建鸭舍,为鸭群生活、休息和产蛋提供舒适环境。成群的鸭子游弋在田间不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还通过鸭子捕虫替代用药,鸭子采食替代化学除草,鸭粪作为有机肥,形成了鸭与水稻共存的生态圈。为了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息”,这里每年只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在田间种上紫云英,等来年将紫云英作为天然有机肥料耕进泥土里,形成良好循环。目前,莲花荡1000亩核心区实现了面源污染零排放。